2010年6月14日

內地加薪概念股

首先在未入正題之前,先讓筆者發牢騷,談論港鐵(66)加價一事。 據報章報道,港鐵的票價加幅平均2.05%,是13年來首次按照“可加可減”機制加價。 一如所料,事情又引來多個團體千夫所指,認為港鐵在有盈餘的情況下加價並不合理。 說實話,筆者在港生活多年,從沒有見過市民認為合理的加價。

普羅大眾的大道理是經濟差時應該減價,經濟好時不應再加;其實說穿了就是“不可加,只可減”機制。 筆者不是有車階級,同樣受港鐵加價形響。 筆者雖然也不喜歡坐貴車,但理智地想一想,港鐵是上市公司,凍結票價多年,若不是有出售上蓋物業的收益支持,單靠賺取車資,股價早已面目全非。 況且,如果扣除今次加價最多的一段車程(上水往羅湖或落馬洲),實際加幅算是溫和。 因此,縱使筆者不是港鐵股東,但仍覺得加得合理。

好了,本地加,內地同樣加;不同的是內地加的是工人的薪酬。 自富士康帶頭大幅加薪後,加薪潮席卷全國工廠,估計普遍加幅高達20%。 筆者認為工人的要求是合理的,畢竟內地早已百物騰貴,若不再上調工資,一般國民根本難以追上現時的生活水平,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 當然,世上是沒有免費午餐的,工資是從雇主的口袋裡拿出來;在其他因素不變下,勞方賺多了,資方必然受損。 對於那些勞工密集(labour-intensive)的企業來說,影響尤甚。

讀者可以把目前國內的加薪潮想象成一次人為的災難。 筆者曾經於“發災難財”一文指出投資者應該好好把握災難所帶來的機遇。

首先,工資提高了,口袋裡的錢多了,如果你是工人的話,會打算怎樣利用多賺的錢呢? 買車或是買樓? 現在內地樓價高企,相信你寧願多等一會。 買車對於一般打工一族或者是奢侈的非必需品。 “衣食住行”剩下的兩項,你可能會多買一兩件衣服獎勵自己,多一兩次和家人出外用膳。 因此邏輯推斷短期內服裝股和飲食股有機會受惠。

可是,上文剛剛說過是次加薪,打擊最大的是一些勞工密集的企業。 服裝製造及餐飲食市都是聘用大量雇員的行業,這樣一加一減,短期內究竟是福是禍,實屬難料。 不過只要往後一想,這些內需相關行業的生意多了,所用的包裝理應相對增多,結果受惠的是誰?

昨天筆者行經區內的廢紙回收商,發覺廢紙價回落了,由每公斤1元跌至0.8元。 即是說,造紙企業的成本壓力開始下降。 而且,工人加薪對資本密集(capital-intensive)的造紙業影響較少。 此消彼長之下,估計玖龍(2689)和理文(2314)兩隻生產包裝紙品的企業將會成為悶市下較有瞄頭的股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