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

生兒育女的學問(10月27日)

筆者雖然年過三十,但是尚未成家立室,今天寫來這篇文章,著實欠缺一點說服力。 不過,今早看見各大報章皆以四叔喜得三男孫作頭條報道,筆者也來湊湊熱鬧,以此博文贈興。

根據統計處的數字,去年的新生嬰兒數目為82,100人,比04年的49,800人,大幅增加65%;可見自金融海嘯後所釋放出來的生育渴望及能力,比後沙士時期的強大得多。 數據亦反映了港人生兒育女的首要考慮因素,還看家庭的經濟能力;畢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好像四叔一樣,求子求孫更急於求財。

雖然今年出生率的官方數據還未出爐,但是筆者單看友儕裡的三位準媽媽,估計今年虎仔虎女數目不會少到那裡。 若要了解本地人口增長的實際情況,筆者建議大家可以到屯門一看。

上周日筆者到屯門市中心的商場購物,商場內的人流實在叫區外的遊人驚訝,因為魚貫而進的行人,密度絕不比在銅鑼灣及旺角的為低。 由於屯門的樓價比市區的低得多,一般中下階層的年輕夫婦皆以屯門樓“上車”來組織新家庭,形成屯門的人口結構近年來變得年輕。 筆者當日一直沿路點算,每二十步便遇見一輛嬰兒車,15分鐘內已經數出了差不多30多輛。

近一兩年的出生數字,令筆者聯想起自己的成長歷程。

筆者是比較年長的70後,在上世紀最後的一個嬰兒潮(Baby Boom)出生。 從小到大,筆者已經察覺身邊同齡的人很多。 記得筆者那時要升讀自己心儀(所謂第一志願)的中學,便要從區內數千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當時大約是每70個小學生選出一個。 剛上中學,中一班的數目有8班,全級人數三百多人;可是當時學校只有4班中四,結果同學們在中三那年又要玩一次二選一的遊戲。 由小學到大學,筆者的整個求學生涯活像一個金字塔;雖然在過程中可以遇強愈強,自己的能力確實提升了不少,但是出來社會工作後又不見得有什麼偉大的成就。

因此,筆者認為父母為自己兒女擇年出生,可以替他們避開很多不必要的競爭。 中國人有一句說話,叫“生於憂患,死於安逸”。 03年沙士時期,人人自危,造人的意慾甚低。 不過,對於那個時期出生的小孩來說,將來無論在求學及求職時,面對同輩的競爭可謂大大減少。

生兒育女是一項長遠的投資,雖然回報往往跟付出的不成正比,但是仍然離不開“人棄我取,人取我進,人進我退”的投資智慧。 但願今年出生的虎仔虎女,將來不用爭得太激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