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8日

兩插刀的老板

福和(923)今日公布截至3月底止,全年純利2.91億(港元,下同),增68.8%,每股盈利0.19元。 業績只是符合預期,加上集團表示不會派息,是下午福和挨沽的原因。 雖然沽壓在午市開始漸增,但是該股跌到2.38元便見買盤,接著全程也有瑞銀(UBS)的護航,令股價最後只是微跌0.4%。 不過,既然策略一早定為短線,若股價跌穿了 基金倉買入價(2.50元)的5%,筆者也會立即沽出止蝕。

有閱讀財經版的讀者,一定會留意到合和公路基建(737)日前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新聞。 由於反應頗佳,認購超額1.19倍,合和決定把發行金額加碼至13.8億元人民幣。 有點可惜的是,這次人債只供機構投資者投標,一般散戶並未能夠參與。 雖然合和公路基建沒有信貸評級,而該債券的票面息率亦只有2.98厘,不算非常吸引,但投資者對合和的業務及財務實力似乎有十足把握,因而投下信心一票。

有時投資者的信心,是建基於公司大老板的營商之道,及其做人處事的手法。 筆者有感而發,是因為看過多年前一篇關於合和(54)主席胡應湘的訪問。

如果有到過泰國旅遊的讀者,相信會依稀記得曼谷市中心內一些荒廢了的橋躉,部分是屬於合和在當地基建項目的一些“遺跡”。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泰國處於風眼,泰銖匯價暴瀉,到現在泰國仍然把索羅斯列為不受歡迎人物。 當時泰國政府及多間企業均無力償還債務,在該國做生意的公司自然首當其衝;合和是其中一個最大的受害者。

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當時的合和跟現時五大發展商(長實、新地、新世界、恆地及恆隆)的規模其實相距不遠。 到了90年代,主席胡應湘有感在港的發展空間有限,於是決定到泰國大搞基建。 結果,一個金融風暴,令合和焦頭爛額,債台高築;集團於98年欠下債務超過一百億元,外界亦一度懷疑合和會否就此摺埋。

在當時的經濟環境,背負如此巨債實在很難翻身。 其實,胡應湘可以簡簡單單的把公司清盤,抽身而去。 不過他並沒有這樣做,反而明言自己公司會獨力承擔一切,不要銀行因為合和的債項而損失一分一毫。 讀者或會覺得這樣的豪情壯語非常有型,但“型”的代價是胡應湘受盡白眼和冷言冷語。 經過幾年的艱辛歲月,合和終於清還所有債務;到07年,其股價最高曾經造過大約40元,比98年最低潮的時候高出超過10倍。

直到現在,胡應湘還是不太願意到泰國旅遊,免得觸景傷情。 不過,胡氏的營商風骨實在可敬;他曾經在訪問道出宋代文天祥的名句:上事於君,下交於友,內外一誠,終能長久。 大意是待人處事出於真誠的話,關係一定可以長久下去。

擁有這樣氣慨的老板,在今時今日事事講求利害得失的香港,可謂萬中無一,買少見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