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

應否撈李寧?(上)

未知日本政府的官員是否也有看“講古交易員”的習慣,今天一位官員引述日本財務大臣野田佳彥的發言,表示鑒於國內的公共財務狀況仍然嚴峻,政府不應為災後重建而輕易發債;這正正回應了昨天的拙文。

回說港股,恆指今天收報22,825.4,微跌32.5點,成交額有685.94億港元(下同)。 市場經歷地震後的暴跌,跟著反彈,現在大家都正在等待新消息的出現,因而令大市變得有點沉悶。

昨天,6大在港上市的體育用品公司的最後一員中國動向(3818)公布2010年的全年業績,去年銷售額錄得42.61億元人民幣,按年升7.3%;可是純利僅微升0.3%,只有14.64億元人民幣,比分析員的預期為低。 若跟一眾中低檔的同業如特步(1368)及361度(1361)等的雙位數字增長作比較,更是相形見拙。

其實,業績失去增長動力的,又豈止是中國動向。 早前李寧(2331)公布業績後,主席坦言對未來一年的經營景況信心不大。 無他,內地體育用品市場在一線大城市的增長早已飽和,行內競爭非常激烈,毛利率不斷下降。

近年來,隨著內地經濟高速增長,部分人率先富起來;可是這批富人只佔少數,國家人口的大多數仍是由中下階層的市民所構成的。 雖然這些人的購買力有限,但只要產品的定位及定價不是高不可攀,他們所形成的龐大消費力是可以釋放出來的。 中低檔次品牌的體育用品公司只要密食當三番,盈利一樣可觀再者。 再者,中央為了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質素,早前已計劃對部分城市鄉鎮作出稅務上種種優惠,令市民手上可消費的錢增多,相信三四線城市的市場仍有相當的增長空間。

報告引述李寧和中國動向均認為,內地體育用品市場將會進入消費升級,需求會由中低端轉至中高端,現在只是過渡期,因此增長難免放緩。 可是,那些中低檔次品牌的公司並不認同這種說法,而市場亦以行動表態,對以上兩股作出無情的拋售。

李寧自去年見過最高位31.95元後,便一直回落至今天收市價13.1元;而中國動向於業績公布後,今天更以大成交爆挫10.7%至2.51元,比前年高位大約6元下跌了接近6成。

老實說,於選購體育用品時,面對價錢相若的產品,筆者寧願選擇外國的品牌。 這並非筆者崇洋,而是有實質的原因。 雖然大家都知道內地及外國的品牌在用料上相差無幾,但在外形設計及顏色配搭方面,外國品牌如Nike或Addidas的產品實在比內地的更勝一籌。 就算市場真的發生需求轉移,筆者相信只有外國品牌將會受惠。

筆者相信,除非內地高檔次的體育用品公司能夠在產品的研發上多加創意及心思,否則很難跟外國品牌爭一日之長短,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局。 然而,這是否表示李寧和中國動向今後完全沒有投資或投機的價值呢?

這倒又未必。 T先生今天正正在低位買了第二注李寧,但筆者的想法跟他的有點不同,明天續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