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投資知識,基本上全部都是自修得來的。 由於本身不是念經濟或金融出身,因此在未入行之前,對報章上所有經濟新聞和各個投資專攔,無不詳細閱讀。 筆者由最初只能看懂經濟版內不足一成的內容,到現在能夠理解當中九成的資料,也花了兩、三年的功夫。 記得以前自己很欣賞那些專攔股評人於收集公司資料及對個股評論方面的能耐。
不過,到入行以後,才驚覺自己以前十分幼稚;原因是那些專欄,大部分只不過是一場大龍鳳的一部分。
大家知道,一隻股份需要炒上,背後的原因莫過於大戶希望能夠在股價處於高位時沽出自己手上的股權獲利,或公司的大股東趁價高時配股集資;動機其實一樣,就是要從市場吸水。 大戶要從股份賺錢,往往離不開“收集、炒高、派貨”這三步驟。 可是實際上的運作,一般大學教科書是不會提及的;筆者也是從朋友的朋友裡得知背後的“程序”。
首先,該股的大戶(或大股東)會先找來一班炒手(一般是証券行的操盤員或經紀),跟他們商討希望在什麼時候能夠看見股價到達什麼水位。 與此同時,大戶開始為公司編寫動人的故事,例如業務上將會有什麼重大的收購或轉型、會有什麼知名的基金入股、或行業的前景將會如何秀麗等等。 接著,就是要讓“好事”傳千里。
大戶會親自或透過公關去聯絡一些股評人(俗稱財經演員)和財經版的專欄作家(俗稱報紙佬),告訴這些“寫手”該公司的最新動態,又會帶他們到公司的生產基地參觀,順道到附近吃喝玩樂一番。 當然大戶最後會向這些寫手“表白”,同時亦給每人派發一份繕稿,方便他們寫作。 因此,讀者們可能會發覺同期會有多個股評人或專欄前後腳的介紹一些股份。
由於那些財經演員和報紙佬一早便知道該股有幕後支持,而自己也同時上了車,因此他們有很大的誘因去把該股唱好。 這些寫手一方面收取稿費,另一方面又有另類報酬,可謂食盡兩家茶禮,實在是一份優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