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

信醫改,買國藥

有些股票,你越是不敢買,越是覺得太貴,其股價就越升越有,國藥控股(1099)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

筆者以前在製藥公司工作,時常跟同事笑稱製造藥物最重要是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銷售藥物最緊要則是GRP (Good Relationship Practice)。 無錯!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凡事都講關係的祖國,營商時少點人脈網絡簡直是舉步維艱。 不要天真地以為藥物的銷售因為牽涉病人權益就不在此限;試想一想,如果閣下是醫生,面前有兩種效用相差無幾的藥物,當處方哪一種藥對病人都沒有太大分別的時候,你又會根據什麼去決定你的用藥方針呢? 相信那個跟你念熟的藥品銷售人員必定能夠從中取得一點好處。

現時,中國的主要藥物消費,仍是通過醫院的管道。 藥物分銷到醫院,醫院方面決定採用哪種藥,採用多少,也得看跟零售商和分銷商的友好程度去到哪裡。 醫院跟分銷商和藥廠的關係千絲萬縷,當中涉及的利益太多,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把這種情況改變。 去年中央推出8,500億元人民幣醫療改革(醫改)的目標,就是希望透過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和公立醫院的“醫藥分家”,集中藥物採購和降低醫院對藥物銷售的依賴,改善醫療服務質素。 預料醫院的藥房業務將會外判給有規模的零售商和分銷商。

國藥的機遇,正正在此。 故此,集團近年不斷東征西討,希望盡快收購地區性的分銷商,從而壯大旗下全國性的分銷網絡。 國藥現在仍是行業的領導者,全國市場佔有率大約11%。 雖然國藥是唯一一間在港上市的藥品分銷企業,但是其業務亦不乏競爭對手。 由上海醫藥跟上實醫藥和上海中西藥業合併而成的新上藥,已經擁有上海50%及華東13%的市佔率,而且不斷擴張,將會成為國藥一統天下的攔路虎。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同屬藥業板塊,同樣受惠國家的醫改方案;然而國藥的主業是為藥廠提供藥品分銷服務,跟藥廠的業務可謂完全不同。 藥廠主力研發及製造藥物(或藥物原材料);雖有自家的品牌,但同時必須承擔因藥物安全問題而隨時需要回收產品的風險。 市場上很多股評人在談論藥業板塊時,為了方便會把國藥和其他藥業股一并作簡單比較,這種做法筆者並不認同。

要分析,就要找出和國藥主業相近的企業作參考。 若把國藥跟外國上市的同業比較,便會發現國藥並不便宜。 下表列出國藥和美國三大藥品分銷商的市盈率(PE)和市值。 讀者可以清楚見到McKesson Corp (MCK),Cardinal Health Inc (CAH)及AmerisourceBergen Corp (ABC)的PE均不超過20倍。 反觀國藥的55倍PE,市場給予國藥的估值實在是非常之高。


現時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日本緊隨其後。 雖然中國人口高達13億,約佔全世界的18%,但人均用藥量跟美國和日本還是相距甚遠。 國藥擁有較高估值的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投資者憧憬中國的人均用藥會逐漸跟發達國家拉近。 另一個理由就是預期國內醫改會釋放強大的內需,從而提升整個市場的份額。 因此,從這兩點來看,國藥是有長線的投資概念和價值。

從技術分析來看,國藥自去年9月23日上市後股價扶搖直上,最高曾造$38.6,低位是上市後不久的$17.82,其間沒有重大調整,至今亦從未跌穿16元的招股價。 不過神話也會有破滅的一天;該股於本月頭跌破維持了7個月的上升軌後,股價一直插水,在日前跌至$26.1方能喘定。

國藥從去年9月24日的$17.82至今年4月7日的$38.6,升幅有20.78元;若以調整61.8%計算,其股價在25元有強大的支持。 昨天的絕地反彈,正好印証這個支持位的作用。 不過亦由於昨天反彈甚多,加上之前國藥升穿30元後也多次回試這阻力位;因此短線來說,暫時不太建議讀者再追。

最後,筆者覺得股王的特質,本來就是貴買貴賣,長升長有。 對於不太介意股價短暫波動的投資者,國藥是值得長線持有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