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日

國內鋼企的悲歌

前天筆者介紹過國內的房地產企業,今天談論跟房地產相關的一個行業—鋼鐵製造業。

中國現時正處於經濟高速發展的成長期,無論基建、房地產、汽車以及製造業(例如家電)等,都會用上大量鋼材。 大家知道,鋼鐵生產的原材料是鐵礦石(Iron ore)。 雖然國內都有開採鐵礦石的基地(例如四川),但是由於內地鐵礦石的品質比較低,含鐵量一般只有30-40% (巴西及澳洲出產的鐵礦石含鐵量大約有60%),在提取及煉造鋼鐵時的成本效益都會因而降低。 故此,內地鋼企必須依賴從外地(主要是巴西和澳洲)進口鐵礦石。 09年中國鐵鋼石的進口量創歷史新高,累計達6億3千萬噸;即是去年中國差不多消耗了全球一半的鐵礦石生產量!

現時全球鐵礦石的供應,基本上是由三家公司所壟斷—澳洲的必和必托(BHP Billiton)和力托(Rio Tinto)及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 一直以來,這三家企業是以4月1日計算每年鐵礦石的價格。 可是,日前必和必托與淡水河谷已先後表示會終止沿用了四十年的訂價機制,欲改為以指數定價體系的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今後的鐵礦石售價將會差不多變成海鮮價,新鐵礦石價格上漲幅度超過100%。 雖然中國鋼鐵廠強烈反對,供應一方亦暫時未有落實指數定價模式,不過分析認為,中國最後都要無奈接受接近一倍的加幅;而三大供應商最終可能會改為按季加價。

一般常識,貨品的大買家在價格上都有一定的議價能力;而且“買得越多,理應慳得越多”。可悲的是,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鐵礦石買家,中國偏偏就嚐不到一丁點的甜頭;相反,中國多年來任由三大巨企魚肉宰割,一年一度的訂價談判更是內地鋼企的噩夢。 其實中國在鐵礦石的議價上連年失利,當中原因離不開巨企的利益,亦與中國本身的國情有關 :
  1. 有食唔食,罪大惡極。 其實早在九十年代,經濟還未火速向上增長,當時各地的鐵礦商正渡過行業的嚴冬;經過多年的汰弱留強和收購合併,才形成今天的必和必托、力托和淡水河谷。 中國現時對鐵礦石的需求龐大,三大巨擘深知花無百日好,今天的需求不代表將來行業的榮景。 鐵礦巨企當然同一思想,同一陣線。 面對寡頭市場,中國只好就範。
  2. 一盤散沙。 現時國內鋼鐵商數目過千,行動方向不一;面對三大鐵礦商的高度企業化,中國鋼鐵公司在人家的談判桌上可謂毫無招架能力。 中央早前曾透過淘汰過剩或落後產能,希望能重整行業的集中度,增加整個行業議價能力。
  3. 你不仁,我不義。 原來在08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鐵礦石的價格曾經有過一輪短暫的跌勢。 當時國內部分鋼鐵廠選擇購買較為廉價的鐵礦石現貨,而拒絕履行基準合約。 反觀當時台灣、日本和南漢的鋼企在金融危機時,仍以標準價入貨。 正所謂昨天你不仁,今天我不義;三大鐵礦巨擘今天連成一線,國內鋼企實在無話可說。
今年鐵礦石越賣越貴,國內鋼企面對成本的不斷上漲,要生存就要看看她們轉嫁成本的能力。 筆者相信行業的倖存者,今年的盈利亦好不到那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