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2日

街頭智慧 – 我的圖書館指標

今天翻看網上蘋果日報的經濟版,發現報導指出近日散戶的入市意欲增加;筆者心裡一沉,擔心大市又可能快要見頂了。 有時預測大市走勢,著實不必用上那些深奧複雜的數學程式;一些所謂街頭智慧,其實是十分管用的。

在1929年,約瑟甘乃迪(Joseph Kennedy)(美國前總統約翰甘乃迪(John F Kennedy)的父親)在股災前的某天早上在街上遇到一個刷鞋童向他談論股市,之後約瑟便沽清手上持有的所有股票,保留了好幾百萬美元的利潤;因為他覺得連一些股壇新手或外行人都開始討論股市的時候,大市應該離頂不遠。 在香港,我們也有一盞明燈,名叫順嫂,家住牛頭角,在此不贅。

至於筆者,亦有自己的街頭智慧,姑且叫它做“圖書館指標”。 筆者自06年開始便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定期到市政局轄下的公共圖書館;目的不是閱書,不是借書,而是數書。 說得明確一點,筆者會查看架上財經書籍的大約數目,不必準確,只是心中有個概念。 筆者觀察所得,每當股市淡靜的時候,館內架上的財經書籍便會變多;相反,當股市氣氛熾熱時,該類書籍便會被借得“八八九九”。

筆者對這些現象作了以下的猜測:市況淡靜時,一般散戶對股市的興趣大減,財經讀物霎時失寵;不過,當市況變得熱鬧時,散戶又再精神抖擻,磨刀霍霍,準備再度下(股)海。 入市前,老手可能要抱書壯膽,溫故知新;新手則要好好裝備自己,大家都突然覺得開卷有益,投資書籍自然熱借熱賣了。 筆者印象最深的是08年的金融海嘯,或許是散戶們為免矚景傷情而紛紛還書,當時圖書館內的投資書籍及財經雜誌充斥四周,連一些平時最難借到的著名股評人的著作,都能夠予取予攜。

若果讀者略嫌筆者的“圖書館指標”過於粗糙,其實也可以把它科學化一點。 只要讀者跑到現有的66間公共圖書館,點算一下財經投資類書籍的借出數目及總數,收集一定數量的樣本後(統計學上,樣本數目超過30便已足夠),再運用回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找出相關指數(例如恆生指數)和該類書籍借出比例之間的關係(或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 ,也許會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後市。 不過筆者是實戰型的散戶,對於這種比較學術的研究沒有興趣,還是多做幾單買賣,早點上岸。

最後想講,前兩星期筆者到過幾個不同區域的圖書館,發覺財經讀物的數量是少了一點,但還未到達完全借無可借的地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